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眾數計算公式,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眾數計算公式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計算方法
1,觀察法
若數據已歸類,則出現頻數最多的數據即為眾數;若數據已分組,則頻數最多的那一組的組中值即為眾數。用觀察法求得的眾數,一般是迅皮粗略眾數。
2,金氏插入法
根據計算公式:或式中L 表示眾數所在組的精確下限,U 表示眾數所在組的精確上限,fa⠧眾數組下限相鄰的頻數,fb為與眾數組上限相鄰的頻數, i 為組距。
3,皮爾遜經驗法
根據計算公式:⠂ 可求眾數。式中為樣本均值, Md 為中數,用皮爾遜乎彎公司計算所得眾數近似於理論眾數,常稱為皮爾遜近似眾數。
擴展資料:
眾數(Mode)是統計學名詞,在統計分布上具有明顯集中趨勢點的數值,代表歲昌悶數據的一般水平(眾數可以不存在或多於一個)。
修正定義: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值,叫眾數,有時眾數在一組數中有好幾個。
用 M 表示。 理理解:簡單的說,就是一組數據中占比例最多的那個數。
用眾數代表一組數據,可靠較差,不過,眾數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並且求法簡便。在一組數據中,如果個別數據有很大的變動,選擇中位數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就比較適合。
當數值或被觀察者沒有明顯次序(常發生於非數值資料)時特別有用,由於可能無法良好定義算術平均數和中位數。
例子:{雞、鴨、魚、魚、雞、魚}的眾數是魚。
眾數算出來是銷售最常用的,代表最多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眾數
皮爾遜經驗法公式如下:
式中為樣本均值, Md 為中數,用皮爾遜公司計算所得眾數近似於理論眾數,常稱為皮爾遜近似眾數。
眾數是皮爾遜(Pearson,K.)最先提出並在生物統計學中使用的,以上是數據出自於離散型隨機變量時求眾數的方法,對於連續型隨機變量,若概率密度函數為 f ,且 f 恰有一個最大值,則此最大值稱為的眾亂咐數,有時也把 f 的極大值稱為眾數; f 有兩個以上極大值時,亦稱複眾數。
眾數定義:
眾數是樣本觀測值在頻數分布表中頻數最多的那一組的組中值,主要應用於大麵積普查研究之中。
眾數是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侍首最多的數據,是一組數據中的原數據,而不是相應的次數。
一組數據中的眾數不止一個,如數據2、3、-1、2、1、3中,2、3都出現了兩次,它們都是這組數據中的眾數。
一般來說,一組數據中,出老陪數現次數最多的數就叫這組數據的眾數。
例如:1,2,3,3,4的眾數是3。
但是,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個數出現次數都是最多的,那麽這幾個數都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例如:1,2,2,3,3,4的眾數是2和3。
還有,如果所有數據出現的次數都一樣,那麽這組數據沒有眾數。
例如:1,2,3,4,5沒有眾數。
在高斯分布中,眾數位於峰值。
根據計算公式猜察:
可求眾數。
式中為樣本均值, Md 為中數,用皮爾遜公司計算所得眾數近似於理論眾數,常稱為皮爾遜近似眾數。眾數是皮爾遜(Pearson,K.)最先提出並在生物統計學中使用的,以上是數據出自於離散型隨機變量時求眾數的方法。
對於連續型隨機變量,若概率密度函數為消高 f ,且 f 恰有一個最大值,則此最大值稱為的眾數,有時也把 f 的極大值稱為眾數; f 有兩個以上極大值時,亦稱複眾數。
擴展資料:
眾數的特點
1、眾數是以它在所有標誌值中所處的位置確定的全體單位標誌值的代表值,它不受分布數列的極大或極小值的影響,從而增強了眾數對分布數列的代表。
2、當分組數列沒有任何一組的次數占多數,也即分布數列中沒有明顯的集中趨勢,而是近似於均勻分布時,則該次數分配數列無眾數。若將無眾數的分布數列重新分組或各組頻數依序合並,又會使分配數列再現出明顯的集中趨勢。
3、如果與眾數組相比鄰的上下兩組的次數相等,則眾數組的組中值就是眾數值;如果與眾數組比鄰的上一組的次數較多,而下一組的次數較少,則眾數在眾數組內會偏向該組下限;如果與眾數組比鄰的上一組的次數較少,而下一組的次數較多,穗橋茄則眾數在眾數組內會偏向該組上限。
4、缺乏敏感。這是由於眾數的計算隻利用了眾數組的數據信息,不象數值平均數那樣利用了全部數據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眾數
以上就是眾數計算公式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nsgb5.sycnmedia.com/Zdpff1/286.html
有话要说...